查看原文
其他

“入学即入职”,养老院里来了年轻人

剥洋葱 剥洋葱people 2023-08-28

想让学生们走上养老一线并不容易。“一是对这个行业不喜欢,抵触,这是很正常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二来养老行业本身不够规范,各方面的管理也不到位;三是社会认可度低,待遇低,会让学生觉得在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没前途。”邹亮说。


养老院中的老人们。受访者供图

‍‍

文丨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实习生丨杨蕊
编辑丨陈晓舒
 校对丨吴兴发‍‍‍‍‍‍‍‍‍‍‍‍‍‍‍‍‍‍‍‍‍‍‍‍‍‍‍‍‍‍‍‍‍‍‍‍‍‍


本文6960 阅读12分钟

对21岁的娄寅臻来说,每天的工作从早晨七点开始。给老人们分发早餐,然后是伴随着音乐陪着老人们跳操,接着,她要为无法行动的老人翻身,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到窗边看风景。


下午还是一样的工作,周而复始。


她是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养老专业的大三学生,眼下正在养老院里实习,如无意外,将在今年9月正式入职。这家养老院里,大多数正式护工年龄40岁往上,最年轻的也超过30岁了。她是养老院里少见的年轻人。


过去,养老专业的大专学生们要在学校进行两年的学习,最后一年,养老院会成为他们的专业课堂。


2023年5月,“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的培养模式在北京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会暨职业教育宣传月上被提出。今年9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35位大二学生,将提前进入养老院进行实习。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是该模式的三所首批试点校。学校与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将企业招工和学校招生融为一体,学生入学后获得学生和见习职工双重身份,校企一体招生、共同培养、双基地训练,毕业后即可直接转为正式员工。


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这项政策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是为解决北京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一定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生家长的意愿、企业是否能够提供长远的支持都需要画个问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志群认为。



老奶奶的拥抱拉近距离


即使在经过8个月的实习后,娄寅臻已经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护理员,21岁的她也仍然记得刚上大三第一次走入养老院时忐忑又惶恐的心情,电梯打开,是一台台游走的轮椅,一双双苍老的眼睛望着她。


作为养老专业的学生,娄寅臻曾在学校里进行两年的专业练习。2010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是最早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


在学校里,娄寅臻已经做好了职业规划和心理准备,但当真正开始自己为期八个月的实习,面对实实在在的老人们,而不再是假人和演习的同学,她感到不安和无所适从。


第一天上班,她的恐惧被一个拥抱化解,一位奶奶在她做完自我介绍后把她喊了过去,重重地抱了她一下,娄寅臻说,“我感觉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娄寅臻在护理岗和社工前台岗之间选择了前者,这也意味着她的实习会更加辛苦一些,每天早晨,她和同事们要提前10分钟到岗,替老人分好饭食,遇到进食困难的老人,她需要在老人床边,一口一口喂饭。结束早饭后,她带领老人们做早操。午休后她需要带着老人们做手工、分发洗好的衣物。工作从早上七点开始,一般需要忙到晚上七点。


实习期间,娄寅臻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散步。受访者供图

每天固定任务还有为老人翻身、换纸尿裤、洗澡、帮助排便等,“不仅是身体累,心理上每天也要克服很多困难。”娄寅臻说,对一线的护理人员来说,每一个简单的护理动作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行动教程,以翻身为例,每隔半小时,“先要把床放平,再让平躺的老人胳膊环抱在胸前,我们一只手放在老人肩膀下面,一只手拉住膝关节踝窝下,再拉一把。”


真正的实践与学校里的演习不同,“我们在学校里练习翻身就像在上表演课,总能从同学身上借点力,有时候会笑场,有时候同学自己就翻身过去了。”


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西钓鱼台院区养老院的院长廉洁看到,近年来,养老院里的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从前,基本上只有外地中年人从事护理工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养老行业的前景。 ”



“入学即入职”有人难接受

随着“入学即入职”项目的实施,实习的时间将被提前到大二上学期,也就意味着,更年轻的学生将会走入养老院。


19岁的刘松岭是北京本地人,过完这个暑假即将升入大二,听到这个项目,他的第一反应是“谁去啊?我才不去!”他的想法是,“大学期间大家肯定想尽量出去玩,一想着说自己比别人更早一点就上班了,心里是不能接受的”。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邹亮坦言,“一开始确实面临了不少阻力,学生们的第一反应是学校‘卖人头’,将学生卖给企业‘做苦力’。”


大学读养老专业是刘松岭自己的选择,“我个人觉得养老是个朝阳产业,以后的就业空间很广,虽然基本上都是私企,但是福利待遇估计也不会太差”,即使如此,“后来来了学校,真的了解了养老,其实也是有一定后悔的”,后悔主要在“没想到都要从一线做起,我的同学们都是没想到的,大家谁都不愿意去做一线。”


刘松岭还记得,在课堂上,老师向他们提起过,干这行要过三观,“生死观、屎尿观和性别观”,他心里打鼓,“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做好准备了。”


和刘松岭同年级同专业的王婷也说不好自己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一些简单的工作还可以,但如果涉及老人私人方面的问题,那我可能还需要一些心理建设。”


娄寅臻在实习时陪老人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对王婷来说,学校的课程与她在报志愿时预想的不太一样。预想中,她以为会从管理岗做起,但在课堂上,她学会了铺床单、替老人翻身,知道了在必要时甚至需要替老人解决大小便,还了解到养老院里的老人有可能没办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困难比她一开始预想的要多。


薪资也要比她预想中的少一些,她为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个月4500元的话,算下来一天也就是一百元出点头”,她将这份未来可能面对的工作与家乡县城中自己能够找到的工作对比,“家乡虽说工资低,但相应的工作会轻松很多”,可是“毕竟都出来了,还是想在外面再待一段时间”。她也想过,如果之后在心理上实在接受不了,她也会考虑转行业。


邹亮曾向学生一对一了解过情况,“学生们不愿意去参与这个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有一部分学生以后就不想干养老,入学的时候就很抵触;第二,有学生玩心还很重,仍然想过大学生活,是否仍然拥有寒暑假也是影响学生考虑的因素之一;第三,有一部分学生在考虑专升本,这部分学生所占比重还挺大。”



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


2022年7月,北京市教委召开2022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北京市《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北京职教“新京十条”。其中提到,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真正实现“入学即入职、工学结合”学徒制身份,建立见习职工缴纳社保由财政经费进行合理负担的工作机制。


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入学即入职”项目是北京市在中国特色学徒制上的探索,此前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学徒制上进行过一系列探索,此次改革,也希望能将行业缺口与人才培养进行对齐,“现在北京养老人才欠缺,将养老专业作为试点也是基于此的考虑。”


7月28日,北京市教委给新京报记者的书面答复中提到,开展“入学即入职”的项目,从宏观上来看,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质就业。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入学即入职”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提前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区域社会发展均是这一项目的实施目的。


“我们正在搞小规模的试点,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这种培养模式,目前范围还不会搞得太大,也全部是学生自愿的。”该工作人员表示。


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入学即入职”项目筹备了两年之久,“去年我们就希望项目能上马实行,但因为各种原因,时间被推迟到了今年下半年”,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将要成为北京“入学即入职”项目的第一批先行者,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试点班学生招募。


邹亮说,站在校方的角度看来,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是因为毕业生的流失率太高,而校方迫切地希望能够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留在养老行业,此前,学生一两年后仍然从事养老行业工作的平均下来只有40%。他为这个数据感到惋惜。


据北京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发布的《2022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202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据统计,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65.1万人。


“从全国的形势来说,养老行业的人才缺口是非常大的,招生的院校本身就少,招生又困难,每年毕业的学生有限,但很多学生学了这个专业,实习完之后,就不再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了。”邹亮说。


“原来的学生实习8个月,大三才去开始实习,在大三之前,会通过去企业参观等方式让他们认识企业,”邹亮介绍,“这种模式学生一方面对企业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对行业本身发展的状况不了解,这样会导致他们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所以流失率更高了”。


教师闫亚楠和毕业生们有过交流,“他们说在学校学的东西拿到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一点断档,所以我们就希望多方联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直接上手,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慢慢接受“入学即入职”

为了让学生们接受“入学即入职”这个项目,邹亮和同事们通过公开的讲座和私下的聊天,在前期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


他从工资层面介绍了养老行业近十年来的变化,“包吃住,扣除五险一金,2016、2017年左右是3000多元,2020年前后,大概有4000 多元,到这两年,到手能拿到5000多元,好的能上6000元。”


再后来,学院官方的宣讲慢慢铺开,并且邀请企业进校推进。


在校方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邹亮表示,虽然院方对学生做过一对一的摸底谈话,但仍然尊重学生的意愿,“愿意留在学校当学生没问题,愿意参加这个项目也可以。 ”


在选择养老行业之前,刘松岭打过零工,当过兼职的篮球教练,后来和老师、院长几次沟通,他成为了班里第10个报名的人。“反正早晚都要步入社会,去了之后适应不了,学校也可以帮忙兜底。”


他说,“所谓的‘上班’,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周两休,也有寒假暑假。“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没有人会给你一个月开2000多块钱,去了之后一边学,一边融入到项目里。”


“我之前对养老行业也没有那么多抵触,只是不想耽误太多自己玩耍的时间”,他说,“既然已经读了养老专业,那这就是我的优势,我一定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成为一个类似“养老中介”的人,能够为需要养老院服务和院方进行牵线搭桥,“我只有在一线干过,才能了解一线的情况,最终才能实现我的目标。”


王婷在真正做决定之前“想了很久”。 她今年19岁,来自河北农村,高中时学艺术,高考也考上了一所民办本科,但一年学费要近三万,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她放弃了。


高中时,她了解到我国老龄化严重,与此相关的专业也会容易找到工作。因此,高考之后,她选择了养老专业,“毕竟养老是朝阳产业,以后好找工作,也能稳定一点,让家里人也能够安心”。


而现在,她最终说服了自己,“专业本身就是养老,毕业之后也会进入养老院学习工作,现在只不过是把步调提前了一些。”


王婷回忆起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学习如何为老人翻身时,老师讲解完毕后,接下来的练习环节通常是由一个同学假扮老人,另一个发出指令,并进行动作,最开始他们觉得这像表演课,“总是忍不住笑场”,她想上手为真正的老人服务一把,“实际情况肯定和我们在课堂上的练习有一些不同”。


养老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专业实践。受访者供图

她说,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能为她的家庭减轻负担。“如果在机构的话,住宿是免费的,学校这边的住宿费也可以减免。”


如果能顺利入选,今年秋天,王婷每个月能够拿到1500元的薪资补贴,她曾觉得这笔钱太少,“但是后来想了一下,我们过去毕竟是学习,我们所做的护理工作相比于正式员工肯定会少,也需要正式员工帮忙带教,所以说工作工资少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还需要在实践中判断”

今年秋天,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将从78位升入大二的学生中,招募35位进入项目,项目启动后,学生大二能见习职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相当于提前一年了解行业,更早地确定职业规划。”邹亮说。


具体的方案被邹亮解读为1+2和4+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再到企业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4天,回校上课1天。


目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试点项目的合作单位为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和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校方看来,“两家都是养老的龙头企业,他们的模式不一样,一个是社区养老,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主,另一种是居家上门服务或者是驿站为主的,两个模式完全不一样,我们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邹亮介绍道,根据相关协定,企业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特点,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轮岗、考核等培训内容,“从不同性质的工作开始,比如说最开始可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者策划,然后慢慢开始照顾一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接下来工作强度和难度逐步增加,会要求学生接触失能失智的老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在企业得到提升和历练,“我们要求的带教老师至少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而且级别至少要管理层,主管或者主管以上。”邹亮说。


“入学即入职”经常被与从前的“订单班”相比较,邹亮说,“‘订单班’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都是以企业为主,但我们的项目,学生是有选择权的。另外,参与‘入学即入职’项目的学生具有学生和职工双重身份,企业还会给学生发放一定的工资,学校也在和有关部门申请为参加项目的学生缴纳社保。”


但想让学生们走上养老一线并不容易。“一是对这个行业不喜欢,抵触,这是很正常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二来养老行业本身不够规范,各方面的管理也不到位;三是社会认可度低,待遇低,会让学生觉得在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没前途。”邹亮说。


邹亮介绍,“从行业的角度来说,现在养老院一线的护理人员多是来自其他省市或者农村地区的人,年龄多在40岁50岁上下,这样的人去做照顾老人的工作,他们也会,但是肯定不是系统性的,肯定不如接受了三年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去做。”


“企业肯定也更愿意招一些年轻人,他们想培养既懂专业,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给学生的定位不是说是将来一直干一线,而是从一线成长为一个管理者。”邹亮说。


作为一线养老行业的管理者,首开寸草西钓鱼台院区养老院院长廉洁仍然有些顾虑。她认为,直接把年轻孩子们放入一线“不一定全是好事”。


在她看来,“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可能在家里都没怎么做过家务,一下子上来让他们照顾老人,一方面是他们的技能不足,另一方面,他们自己都没有做好完全的心理准备。”


“如果第一年能够适应,那之后会越来越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孩子在第一年能够适应”,廉洁所在的院区有一批失能失智的老人,此前曾有一批大一就过来实习参观的学生,“结果干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了”。


根据她的经验,大三学生在适应性上要比大一大二学生好些,“十几岁的孩子太小了,他们对社会的民众服务理解还不深刻,大三毕业年级的会稍微好一点,一方面他们在学校已经接受过技能上的培训,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现实处境要面对,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对一线的工作相对好接受一点。”


教师闫亚楠也认为,“它和以往学校管理学生的模式不同,在校的时候,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学生下到企业之后,学校面临的是新的情况,学生时间地点没办法统一,在管理上就增加了难度”,究竟哪种培养模式更好一些,“还需要在实践中判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定启认为,试点院校都是有良好基础和条件做好“校企同招”培养模式的实施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学生是就业还是进一步升学的考量,对企业顺利做到“入学即入职”也还需要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赵志群也表示,“很多东西在学校里是学不会的,只能到岗位上去学,这个项目有助于学生快速上手工作,基于此,也有助于帮助解决就业率的问题,这也是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但是,“一定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生家长的意愿、企业是否能够提供长远的支持都需要画个问号”。


对此,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在回复新京报记者时提到,“入学即入职”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方式,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提出了更多挑战。目前,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团队不足、培养成本增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教委,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四部门联合积极采取措施,相关政策和机制在试点建设中不断完善。


虽然仍有顾虑,但廉洁仍然愿意尝试一下。她坦言,现在很缺既懂一线又懂理论的年轻人,养老行业对于年轻人几乎算得上渴求。“年轻人只要过了最开始的坎儿,能够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有他们自己的行业规划,这个选择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好的。”


她管理的养老院,也将在这个秋天迎来几位史上最年轻的大二学生们。


(刘松岭、王婷为化名)



━━━━━━━━━━━━━━━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后台回复关键词 “洋葱君” ,加入读者群

推荐阅读

河北涿州:暴雨后的图书库房重镇

滞留在K396上的研学团

冲出八角笼


有你“在看”,我们会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